“打怪兽”是吴丽向儿子解释工作时的比喻,年仅5岁的儿子不知道什么是控申检察工作,吴丽只好对孩子说,她的工作就是帮一些有困难的人“打怪兽”,帮他们解决麻烦。
唐会昌年间,杜牧从黄州刺史转任池州刺史,任职时间两整年(844年-846年)。在池州任职期间,杜牧经常深入民间,遍历池州山水,勤政善治,深得时人好评。
池州史志典籍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唐会昌五年七月,池州大旱,禾苗将萎,无力以对。池州刺史杜牧到青阳县三十里的木瓜山求雨,作《祭木瓜神文》,以求池州人寿年丰。杜牧任职池州两年整,“天下无事,人安地熟”。爱民如亲、勤政务实的风范口口相传,在池州杏花村,当地百姓建了一幢“怀杜轩”,每当清明时节,池州的学校里亦会响起《清明》吟诵声,以感怀杜牧的政绩。
施惠于民的仁政理念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在安徽省池州市检察机关暖民心的文化品牌——“温暖控申”中可见一斑。“温暖控申”是什么?对此,池州市检察院控申检察部门干警吴丽有一个颇具童趣的经典比喻——“打怪兽”。那是三年前的一天,当吴丽忙完工作一看表:“哎呀,迟到了,孩子会不会哭?”当她赶到幼儿园,已经在幼儿园等了20多分钟的孩子,冲过去一把搂着她的脖子问:“妈妈,你又去帮助别人‘打怪兽’了吗?”“打怪兽”是吴丽向儿子解释工作时的比喻,年仅5岁的儿子不知道什么是控申检察工作,吴丽只好对孩子说,她的工作就是帮一些有困难的人“打怪兽”,帮他们解决麻烦。具体怎么帮?吴丽和池州市两级检察院的控申检察干警们都心中有方向,充分发挥“温暖控申”文化品牌作用。它不只明确规定了控申接访的方法流程,还如同一盏明亮的探照灯,将“如何更好为民”这1000年前池州刺史杜牧就在做的课题传承延续。
“范检察官在不在?我想要他来听我说”
2004年,安徽省东至县检察院检察官范方园调入控申检察部门工作。不出一年,当地大部分来访群众来到检察院接待大厅后,都会先伸头看大厅里范方园在不在。“范检察官在不在?我想要他来听我说。”来访群众连诉求都没有讲,就先点名要找范方园。这究竟为什么呢?答案就藏在曾经被范方园接待过的来访群众的口中——“范检察官服务态度特别好,而且又热心,我就想要他来听我说,哪怕事情办不成,我心里也舒坦。”“我一进来,他就笑着让我快坐,给我端一杯茶,搁谁不觉得心里暖洋洋?”“问题解决都两年多了,我想着范检察官肯定不记得我了,谁知道在马路上遇见,他一口就喊出来我的名字,这可不是用心了嘛。”
2014年底,一名铁匠找到范方园寻求帮助。这名铁匠因同村五保户提供的铁钎质量不过关,在加工时发生爆炸,致其右手严重残疾,但赔偿金始终没有到位。时临春节,铁匠妻子生病住院,家里困顿不堪,根据铁匠因病返贫的情况,范方园主动为他送去司法救助申请表格,指导他填写,并与控申检察部门干警日夜加班,在最短的时间内依法完成司法救助金审查、核实、提请等工作。
当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上午,司法救助金一发放,范方园就立刻驱车前往医院送救助资金,铁匠的妻子顺利接受治疗……这是东至县史上最快的一次司法救助。速度的背后是范方园作为人民检察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从一隅盆景到全局花开
2017年,池州市检察机关“温暖控申”品牌的标准化创建和推广正式开始,吴丽全程参与其中,她说:“标准化场地建成后,就是注入温暖人心的精神。”如何让“温暖控申”品牌深入民心?检察干警们提炼出了“温暖控申”品牌的核心内涵—— 一次性跑腿、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一把手”工程、一公里延伸这“五个一”工作法。
2018年11月,安徽省检察机关部署推进“温暖控申”创建的实际行动。2019年,池州全市政法系统“温暖”品牌矩阵形成——法院是“温暖家事”,公安机关是“温暖联调”,司法行政机关是“温暖调解”。“温暖控申”真正从几处“盆景”变成一道道“风景”。
以文化人,“温暖控申”凝聚起池州控申检察人为民服务的强大信心和司法温度,默默地与1000年前的那位池州刺史的施政理念遥相呼应。细数近年来池州市两级检察院控申检察部门的荣誉,每一块都“成色”十足:“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第十届全国检察机关“文明接待室”,“全国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等。2023年,池州市检察院控申检察部门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集体一等功。
做好“六尺巷工作法”与“温暖控申”融合文章
“温暖控申”品牌走过了前路坚实的10年,今后,品牌要怎么发展?这已然触及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新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检民关系?
“六尺巷工作法”给予“温暖控申”品牌建设新答案——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和谐”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持续完善温暖控告申诉检察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检察信访工作法治化,促进案结事了人和。
2024年,池州市贵池区检察院控申检察部门用“六尺巷工作法”加“温暖控申”,调解了一起“民转刑”案件。
当年1月12日,一起邻里纠纷案件让当事人双方“结了仇”。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此案移送贵池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办案检察官在审查后认为,这起“民转刑”案件存在“刑转命”的风险,联系控申检察官运用“六尺巷调解法”促和解。
基于对双方情况的深入了解,检察官从“六尺巷”故事入手,讲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俗语、“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道理,并将一个个同类案件的判决结果和调解方式摆出来。检察官的多次走访和释法说理打动了双方当事人。2024年6月12日,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据悉此前,当地公检法各部门在办理该案期间前后组织调解10余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将司法的宏大叙事照进每个人的生活现实?搭载“六尺巷工作法”的新“温暖控申”品牌步履不停。
邀请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对案件进行公开听证,谈案情、讲法理。大家坐在一起评议,商讨之间,更多细微被看见,更多情感被照顾,更多戾气被化解。“‘温暖控申’提供给人民群众更多样更丰富的形式表达法治诉求、参与治理的平台和机会,这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诠释,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在检察实践中的生动表达。”全国人大代表王建伟表示,“温暖控申”品牌推动新时代检民关系更紧密,更贴合,更相融。
今年,吴丽的孩子已上小学。会背《清明》的他懂了什么是“温暖控申”,但是他仍然愿意将它形容为“帮人打怪兽”。“我长大也想像妈妈一样,温暖更多人。”孩子笑盈盈地说。
《方圆》杂志 刘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