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缝纫机嗡嗡作响,一件件成衣装车待发…… 在皖赣交界处的东至县南部山区,一座 “服装新镇” 正活力涌动。70 余家大小服装企业扎根于此,年销售收入突破 5.1 亿元,年产羽绒服、棉服等各类服装达 700 余万套,产品远销海内外,让 4000 余名山区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 “饭碗”。
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服装买卖与加工合同纠纷日益增多,成为发展道路上绕不过的坎。如何为这片产业热土系紧 “法治纽扣”,东至县人民法院昭潭法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昭潭法庭立足辖区服装企业聚集、涉企合同纠纷频发的特点,将创建 “枫桥式人民法庭” 与优化营商环境深度融合,精心打造 “法润南乡” 保企稳业特色品牌,打出了一套 “精准普法 + 高效解纷 + 闭环回访” 组合拳,为服务产业健康发展撑起一片法治晴空。
车间 “问诊” 防风险
“这个普法内容直击我们企业的法律痛点,解答了困惑。这份起诉状模板太实用了,关键要点一目了然。” 在忙碌的生产线旁,昭潭法庭的法官们化身 “企业医生”,带着 “问题清单” 深入企业车间,摸清企业的生产流程、经营模式、潜在法律风险及司法需求。针对货款结算、物流运输、职工权益保障等高频法律难题,法官们现场 “坐诊”,一对一开出 “法律处方”。
为了让企业少跑腿、少花钱、少烦恼,法庭干警还当起了 “法律文书辅导员”,结合买卖合同、加工合同等常见纠纷类型,手把手教企业如何撰写诉状要点、用好法律术语、走对起诉流程,帮助企业理解规范文书对高效维权的重要性。“法官送来的不是普通普法课,而是量身定制的‘法律防护服’。” 某服装企业负责人听完讲解后忍不住称赞道。
指尖解纷破难题
“没想到 2 天就解决了,省心省力,效率真高!” 原告刘某经营一家服装鞋料加工厂,自 2010 年起长期为被告夏某的服装厂提供加工服务。至 2021 年底,被告夏某累计拖欠加工费 17 万余元,原告刘某多次催讨无果后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昭潭法庭负责人王翔心里就掂量开了:“小企业资金链绷得紧,拖不起啊!” 他立刻抄起电话、点开微信,化身 “调解员”,在双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化解矛盾、修复合作,比一纸判决更重要。” 王翔抱着这个信念,经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双方很快达成调解协议,案件从立案到结案仅用时 2 天。
针对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短期经营困境及可能引发的金融资金链紧张、合同履行困难等风险,昭潭法庭坚持 “调解优先、调判结合” 原则,高效助力企业渡过难关。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涉企案件 74 件,审结 63 件,调撤率达 76.67%。
案后督促 “兑承诺”
“法官,钱都收到了,太感谢了!” 吴某在电话里满是欣喜道。在原告吴某与某服装厂的纠纷中,经法庭调解,被告承诺于今年 2 月 7 日前支付加工款 3.2 万元。还款日临近,承办法官依托案件台账信息主动联系被告,送达《履行义务告知书》,释明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在法庭的持续 “紧盯” 下,款项最终分文不少地到了账。
近年来,昭潭法庭积极探索建立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对主动履行的义务人,经申请可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此举不仅是对诚信行为的肯定,更能有效帮助其修复社会信用评价,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活动对企业的不良影响。通过执前督促机制,法庭不仅高效实质化解矛盾,将 “纸上权益” 兑现为 “真金白银”,更在保障民生、维护稳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年以来,昭潭法庭共计督促履行案件 74 件,履行完毕 42 件,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降至 26.64%,较上年下降 5.7 个百分点。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王翔表示,将紧抓 “枫桥式人民法庭” 创建契机,深入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持续提升涉企案件审判执行质效,以更优质的司法服务为辖区企业注入法治信心,为皖赣边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司法力量,共同绘就新时代最美 “枫” 景。(吴俊杰 王彬 本报记者 尤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