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实话石说” 化解一筐烦心事

发布时间:2025-11-05 17:07 来源:青阳县委政法委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几条石凳,围住一张石桌;三五村民,聚拢一片心声。坐上石凳解难题,化解一筐烦心事。在青阳县杨田镇,这些遍布村头巷尾、最寻常不过的石桌石凳,悄然间实现了从“闲话角”到“议事台”的转变。近年来,该镇创新推出“实话石说”基层治理品牌,让带着泥土气息的石桌石凳,成为打通基层治理“末梢神经”的有效载体,探索出一条更接地气、更聚人气的基层善治之路。

身边有个“点” 群众有话说

秋日午后的阳光正好,在杨田镇涧泉村村口的石桌旁,几位村民和村干部围坐一起。“以前在这聊天歇脚,现在成了咱们的‘说事点’。”村民李大爷笑着对记者说:“家里遇上难事,村里有啥建议,都习惯过来坐坐、聊聊。”

石桌石凳是村里最常见的休憩设施,村民们习惯围坐于此,聊家常、议村务,谈笑风生间尽显乡土人情。杨田镇巧妙借助这份“人情味”与“烟火气”,将人气聚集地变身为“群众说事点”,按照“点随人设、按需布局”的原则,把说事点建在群众常聚、爱去的地方。

据悉,该镇每个村的“群众说事点”都配有热心党员、乡贤或网格员担任信息员,随时倾听、记录村民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正是通过这种贴近民心的方式,涧泉村土地二轮延包纠纷、下东堡村长达30年的青苗补偿遗留难题等“硬骨头”被一一啃下,民意诉求传递的“第一公里”变得畅通无阻。

机制保障“实” 说了不白说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不仅要让群众有地方说,更要确保说了不白说。”杨田镇党委副书记孙轩告诉记者,为防止出现“说而不办、办而无果”的情况,镇里建立了“说、商、办、复”四步闭环工作法。由村干部、驻村干部、网格员以及群众中有威望的党员、致富带头人组成“议事团”,定期召开“石桌议事会”。群众反映的诉求被纳入“民情清单”,实行“定人、定责、定时”攻坚责任制,挂图作战、限时办结,全过程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

“现在村里有地方说事,干部主动上门管事,事事有回应。就拿我们村洗衣埠项目来说,15天便落实了建设方案,有效率有质量,这真是咱老百姓的贴心平台!”仙梅村村民陈明亮由衷赞叹。截至目前,通过该机制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6件,群众满意度高。

品牌引领“活” 古风润新风

“实话石说”的生命力,不仅源于有效的机制,更深植于杨田镇深厚的家风文化中。“施出名臣,秋水同清”的文阳施氏,传承着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家风,一直教育着后代;“一门四进士,两代五尚书”的下王王氏治家严谨、注重教育;“红色记忆,革命世家”的梅溪陈氏,始终秉承祖训“积善流芳”。“实话石说”品牌深度融入这些本地优良家风和文化基因,将群众议事内容拓展至家风教育、道德评选、移风易俗等领域,使“石桌会谈”成为涵养乡风文明的微课堂。

在仙梅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中,通过石桌说事点讲述乡贤陈次权主动让地助建的典故,引导村民和气礼让,顺利破解了房屋拆除、宅基地置换等难题。老党员让地助建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新时代文明乡风在石桌旁悄然滋长。

如今,“有事石桌坐,难题石凳解”已成为杨田村民的自觉选择。小小石桌说事点不仅成为矛盾化解的“前哨站”,更发展为政策宣传的“微课堂”、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乡风文明的“培育地”。杨田镇党委书记胡影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实话石说’品牌建设,优化石桌说事点功能布局,完善长效运行机制,让更多群众愿说话、敢说话、说真话,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共同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安徽法治报 通讯员 杨倩 熊雪婷 记者 尤忠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