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从“守圈”到“破圈” 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04-25 15:50 来源:贵池区委政法委 作者:房蓉、刘润生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贵池区秋浦街道湖心社区针对辖区面积广、人口多的特点,坚持以党建引领,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物业及楼栋长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用心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

居民自治, 用“小公约”促“大治理”

3月4日晚,温州商贸城物业服务大厅里热闹非凡,一场由社区党委牵头,物业、业主参与的议事会正在进行,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小区顶层平台脏、乱、差的问题,最终就楼顶置物、晾晒、消防安全等各类问题达成一致。“这次议事的氛围非常好,带着矛盾的双方互相各退一步,大伙坐在一起畅所欲言,不仅充分体现了民意,同时也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湖心社区工作人员说,“在成熟社区试点‘单元楼协商议事会议’模式,制定居民公约,极大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了社区治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也在居民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

小小议事会,是湖心社区用“小公约”促进“大治理”的缩影。今年以来,湖心社区针对高楼住宅区的人口密集与多样性、设施维护与管理、安全与治安等难题,积极搭建议事平台,加强各方沟通协作,共同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难题,用居民公约的软约束效用规范出居民的好习惯。

据统计,试点的小区居民在参与议事协商会议后,邻里纠纷以及物业矛盾纠纷类型的案件数量同比下降43%,环比下降17%,政务投诉电话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当下,湖心社区“小区好风气”的浓烈氛围正在形成。

邻里共治,以“邻距离”聚“邻里情”

“郑大姐您发话了,我马上修改,把管子改到前面去,我也知道自己不对,之前懒得弄的。”这一幕出现在不久前的湖心社区一老旧小区里,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见证下,江先生和邻居握手言和。原来,江先生家的油烟管道违规穿过同一单元其他住户的车库进行排烟,社区专职调解员多次介入沟通无效,报警也未能得到有效处理。楼栋长郑大姐听说了这件事儿,多次上门调解。“我和居民们都很熟,有的都认识三十年了,甚至是看着他们长大的,所以做起工作,相对比较容易‘破冰’吧。”郑大姐道出自己快速调解居民矛盾的诀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小区的治理难题也日益凸显,住宅往往存在设施老化、管理不善等隐患,让矛盾纠纷更加频发。湖心社区在老旧小区推行基层社会治理楼栋长制,让生活在本地几十年的“楼栋长”充分发挥在社会治理和群防群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随时发现和提早介入纠纷,做到早干预、早疏解、早上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今年以来,试点的老旧小区累计排查邻里家事纠纷共12宗,其中楼栋长自行调解成功的有5宗,涵盖消除安全隐患4处。

人员前移,转“在社区”为“在小区”

“原本没抱希望能办好的,毕竟是假期,没想到社区工作人员不仅工作效率高,服务也很灵活多样。”4月6日,居民陈先生从浙江回到池州,趁着假期的时间,来到社区办理独生子女补贴以及社保咨询,不到10分钟就完成填表、交资料等办理手续。陈先生在社区大厅里,对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

陈先生的感慨和赞美,反映了湖心社区在探索新时代社区工作者新模式方面取得的成效。湖心社区坚持以主动服务为导向,定期在内部开展社保、计生、综治、民政知识培训,培养社区工作者“一人多”的工作能力,努力构建“一人可支撑社区大厅常规接待”的工作模式,让居民从“白跑一趟”变为“满意而归”;同时,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分配到下辖9个网格,将网格员、楼栋长的触角延伸至单元楼,变“等事做”为“找事做”,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融合度”和“粘合力”,落实流动人口管理、掌握社情民意、组织法治宣传、化解矛盾纠纷,将服务搬到群众“家门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